
緊急救護環境背景
緊急救護醫療正面臨救護需求暴增、供需失衡、人口老化...然而,危機就是轉機,面對台灣醫療崩時代的轉捩點,如何應用有限的資源來追求美好的緊急救護服務,實為城市發展的重要課題。

新北市到院前緊急救護需求持續增加
一件救護●影響一個家庭
民國98年起,新北市到院前緊急救護需求突破12萬件
民國100年,該年度緊急救護案件突破16萬件
民國102年雖有較101年減少,但隔年(103年)又大幅提高、突破17萬件

沿襲英美救護體制,台灣醫師不必親赴緊急救護現場
-
英美救護系統:傷病患被載送至醫師處; 到院前緊急醫療服務被消防或獨立機構所提供,包含美國、臺灣、香港、南韓、加拿大、澳洲、英國、愛爾蘭及墨西哥等。
-
德法救護系統:醫師被載送至傷病患處; 包含德國、法國、奧地利、蘇俄、西班牙、瑞士、捷克共和國
-
混合救護系統:醫師及非醫師混合提供緊急救護服務;包含荷蘭、挪威、瑞典、以色列、土耳奇、及阿根廷

緊急救護和急診醫療分屬兩種不同體系,救護技術員所施行的醫療流程,尚需要額外的法規授權與醫師同意
【緊急醫療救護法】
§25直轄市、縣(市)消防主管機關為辦理下列事項,應指定醫療指導醫師, 其中並得增加具野外醫學專業者,建立醫療指導制度: 一、各級救護技術員執行緊急救護之教育、訓練、督導及考核。 二、訂定各級救護技術員品質指標、執行品質監測。 三、核簽高級救護員依據預立醫療流程施行緊急救護之救護紀錄表。

一種額外的急救藥物,代表一項進階的緊急救護服務 (信賴與責任)
新北市政府的高級救護技術員(EMTP)已經具有多於其他縣市的高級救護技術授權,但比起許多歐美國家主要城市(紐約、倫敦、溫哥華等),幾乎雷同的教育訓練授課內容與時數,但被予授權同意的高級救護技術、急救藥物卻相差甚多。
而任何一種額外的急救藥物醫療授權,除了代表EMTP一項進階的緊急救護服務,更代表著急診專科醫師對於EMTP的信賴與自身的責任。

沒有好的品質管理,醫界就不會信賴
台灣現l各縣市均為後溯性品管手段,時間間隔大於2個月,對於系統缺失的發現及導正功能欠缺。
品質管理指標可分類為結構性、過程性與結果性三類指標,在行動急診室專案推動之前,新北市與我國其他縣市一樣,僅有針對2種結構性指標(救護時間、救護資源配置)與1種結果性指標(到院前心肺功能停止患者救活率)進行品質管理。

串聯的醫療流程,欠缺臨床路徑整合就不會有好的預後
名詞解釋:預後(Prognosis)是一個醫學名詞,指根據病人當前狀況與急救或醫療處置來推估未來可能的結果。
到院前緊急救護處置過程,急診醫師並無法及時參與,有許多流程必須等待與串聯,而民眾所感受的真實時間含括院前與院後的等待時間。

行動急診室專案推動前,不論是水平或是垂直聯繫,都缺乏充分的整合
-
救護服務流程可解構為T0~T12共計13個時間接觸點,每項端點都有整合的必要
-
過去專案推動前缺乏救護派遣資源對應與系統整合、救護與救災派遣未分隸、無符合實證醫學的救護情境派遣手冊、無對應派遣手冊的電腦輔助系統、缺乏資料庫的整合與串接...等
-
左圖T9時間代表院前救護與急診交接,我們思考能否讓此連接點更加迅速



我國緊急救護服務正面臨選擇的十字路口道路上,我們該發揮創意選擇美好,還是維持現況保持一般......
我們歸納在緊急救護服務的十字路口上,至少具有下列10項問題現況:
-
高救護需求伴隨高度客訴風險,然醫師對院前的信賴度普遍不足→造成過度限
縮的預立醫療授權
-
高人力成本致使醫師不可能到第一線執行救護工作
-
院前院後的資訊缺乏整合
-
院前院後的臨床路徑缺乏整合,致病患到院後重覆檢查及等待
-
高度的救護需求,然而欠缺有效的系統品管工具
-
後溯性品管方式無法即時的導正系統缺失
-
現場端只能靠人力跟車實際同步品管,曠日費時不經濟
-
對於特殊急症案件,無做不同的救護流程處遇
-
民眾對於醫師及護理人員的信賴優於高級救護技術員
-
國內的到院前緊急醫療績效仍與國外先進城市有段距離